8月3日一大早,尋山街道清河村就熱鬧起來,村民三五結伴聚到村委會大院,熱議個不停。原來是7月份的信用評價公示出來了。
“我這個月排名比上個月高出了不少啊!真好!”
“前幾名的分數(shù)真高,下個月咱可得向他們看齊了。”
“信用評價推出的這幾個月,咱村人精神頭更足了,干事更有勁了。”
……
在清河村,隨著農(nóng)村信用建設的不斷深入,村里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,村民道德素質明顯提升,村容村貌不斷改善……這些變化是村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,也讓清河村成為尋山街道信用建設示范村之一。
今年以來,尋山街道不斷完善村居信用體系建設,打造了以清河村為代表的信用建設示范村,充分發(fā)揮以點帶面的作用,帶動整個轄區(qū)信用建設。
說起信用建設,李桂英感觸頗深。她是清河村的一名信用信息采集員,村民做了好事、參加了公益活動,她就負責記錄下來,根據(jù)村居信用管理標準賦分。3個月的時間,李桂英的信息采集本上就寫滿了好人好事。
“這是本村黨員李振法的加分記錄,前段時間連降大暴雨,俺村南邊那條河的溢洪道洞口被上游沖刷下來的雜草、淤泥堵死了,70多歲的李振法看到后,自帶鐮刀、鋤頭等工具,耐心地掏了半天,一點點將溢洪道洞口清理干凈。當時河水很深,他的一半身子都泡在水里,若不是他的熱心舉動,河道沿岸的菜園恐怕就要被淹了。”李桂英指著信息采集本上的一條加分記錄對記者細細講述。
作為一名信用信息采集員,能及時發(fā)現(xiàn)、收集到村民的信用信息,她由衷地感到欣慰——“這樣的好人好事就應該加分鼓勵。”李桂英說道。
“還有一件好人好事令我深受感動。”李桂英將信息采集本翻至一個月前——“這是我們村婦女黃愛萍的加分記錄,她與本村村民李日泉是老同學,李日泉無妻子兒女,生活困難,上了歲數(shù)牙口不好,也舍不得花錢去鑲牙。黃愛萍知道后,二話不說硬塞了500元給李日泉,讓他拿著去鑲牙。”
熱心公益、鄰里互助、團結友愛、樂于奉獻……李桂英小小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載著一樁樁、一件件平凡樸實卻又溫暖人心的小事。每個月多則五六條,少則兩三條,堆砌起文明鄉(xiāng)風的扎實根基。
據(jù)清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秀平介紹,為了更全面、更詳實地收集到信用信息,該村采用的是“信用+信息化”模式。在村內(nèi)日常信息采集過程中,要求信息采集員拍照取證,多人同時認定的信息要簽名認證并存檔。同時,還要將相關的榮譽證書、獎牌、照片等復印件一并歸檔,確保信息的真實性、規(guī)范性、可查閱性。
除人工采集信息外,清河村還鼓勵黨員及村民代表通過黨員活動日提報信息,并利用村內(nèi)的監(jiān)控探頭拓寬信息采集渠道。所有采集到的信息會及時通過公開欄以及村級微信群進行公示,使得信息采集工作透明、公正。
目前,在清河村大到村規(guī)民約,小到行為規(guī)范,都對應具體的分數(shù),分“紅白榜”,有獎有罰。信用建設在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整治、慈心一日捐、倡導移風易俗和文明祭祀等村級事務的處理過程中,發(fā)揮著重要的作用。
如今的清河村,每個村民都有自己的信用檔案,誠實守信、鄰里互助等文明行為蔚然成風,通過信用體系的建設和整體聯(lián)動,每個村民都積極地參與到信用建設當中。
一滴水折射出太陽光輝,透過清河村的信用建設,折射出文明鄉(xiāng)風建設的新高度。信用建設春潮涌,文明鄉(xiāng)風揚好帆,清河村全體干部正帶領村民一起揚起信用體系建設大帆,為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加油助力、為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奠定基礎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