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二三,拉!”近日,在莘縣董杜莊鎮(zhèn)夾堤村,工人們在地里熱火朝天地建設新式大棚。
“正在建設的就是我的大棚,過去的小拱棚只有半人多高,只能弓背彎腰勞作,很辛苦,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腰腿病。”夾堤村村民張立強說,“新的大棚高5至6米,即使在邊上也能站著干活,省勁不少。”
“我們這里發(fā)展大棚蔬菜比較早,原有拱棚為群眾早期建設的老舊棚,棚體矮小干活不便,保溫效果差,效益普遍較低,機械化、智能化設備難以使用。”村黨支部書記王彥利說,2023年,村里開始實施大棚提升改造項目。目前,夾堤村改造完成下陷式大棚100多畝。改造后的新棚土地利用率提高,人工作業(yè)環(huán)境大大改善,科技應用更加便捷,瓜菜生產效益顯著提升。
“預計今天就能上膜,明后天就能整棚,開始種了。”張立強新建了兩個大棚,改造后單個新棚占地3.8畝,實用面積達2.8畝,比傳統大棚的要多出0.8畝。
下陷式大棚應用了電動風口、電動卷簾、軌道運輸車等現代化設施,農戶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操控,生產效率大幅提升。張立強表示,他們夫妻倆以前只能管理兩個大棚,現在能輕輕松松管理五六個。
關于建設成本的問題,村民也無需過多擔憂。“最初,面對每畝大棚數萬元的成本,確實有些縮手縮腳,但村干部領著我們帶頭改造,并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拿到了銀行貸款,免除了我的后顧之憂。”張立強說。
“如今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家鄉(xiāng),搞起大棚種植。目前,我們村從事大棚種植的青壯年有四五百人。”王彥利自豪地介紹。
相較于夾堤村,距離不遠的前花莊村在改造提升過程中,將方向定為建設高標準鋼架日光溫室棚。“我們采用‘村集體+合作社+農戶’模式,村集體組織牽頭,統一流轉土地、統一建設標準、統一招標施工,建成后,群眾自愿購買新棚并支付地租。”前花莊村黨支部書記花現英說。目前,前花莊村已建成占地面積100余畝的高標準鋼架日光溫室棚12座。
“原來的大棚低矮,只能種爬秧西瓜,一畝地種600棵,每斤賣1元左右,F在一畝地可以種2000棵吊秧西瓜,每斤至少能賣5元,光西瓜畝均增收就能到1.4萬元。此外,結合黃瓜及秋延遲蔬菜的輪作種植模式,村民收入還能‘伸伸腰’,畝均收入能達4萬元以上。”站在新大棚前,花現英說,前花莊村計劃打造自己的禮品西瓜品牌,在新一輪的發(fā)展中搶得頭籌。
作為蔬菜種植強縣,莘縣正有意識地推動大棚產業(yè)轉型升級。從2023年起,莘縣就邀請農業(yè)專家,結合光照、氣溫、群眾接受程度等,制定了各式新型大棚的標準,涵蓋棚體大小、墻體材料、骨架材料、保溫材料等參考標準,并推薦有條件的群眾配備物聯網應用設備。“過去農戶們多采用小拱棚進行種植,現在根據種植什么作物,選擇適配的大棚進行統一建造,種植更高效。”承接董杜莊鎮(zhèn)大棚改造提升部分工程的孔衛(wèi)敏說。
今年,莘縣選擇張魯回族鎮(zhèn)、十八里鋪鎮(zhèn)、燕店鎮(zhèn)、董杜莊鎮(zhèn)、河店鎮(zhèn)、妹冢鎮(zhèn)、魏莊鎮(zhèn)、俎店鎮(zhèn)、大王寨鎮(zhèn)等9個種植強鎮(zhèn)進行大棚升級改造,以點帶面,帶動全縣大棚改造升級。“縣委、縣政府為群眾大棚升級改造提供了良好的條件,我們鎮(zhèn)今年計劃完成4000畝大棚的升級改造。”董杜莊鎮(zhèn)黨委副書記、鎮(zhèn)長楊留光介紹。
行走在徒駭河濱河大道上,放眼望去是一片由大棚匯成的“白色海洋”。張立強說,如今大棚“長長個”,村民收入也能“伸伸腰”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