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種發(fā)出芽來了,這種剪了枝頭了,要把它剪掉才更有利于它的生長……”7月17日,博山區(qū)博山鎮(zhèn)南博山中村的獼猴桃種植園內,王公福正在給農戶講解獼猴桃的種植技術。
從空中俯瞰,獼猴桃園連成一片,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;仲夏時節(jié),走進桃園,一片碧綠映入眼前,藤蔓上碩果累累,讓人垂涎欲滴。幾十畝獼猴桃豐收在望,農戶們忙著在園里除草,顧不上烈日,任憑汗水浸透了衣服,滴在地里。在老百姓眼里,這是寶貝,是名副其實的“致富果”。
南博山中村位于博山區(qū)博山鎮(zhèn),是典型的山區(qū)村。過去,這個村沒有產業(yè)和項目,村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,沒有村集體收入,甚至一度負債累累,是博山鎮(zhèn)上的“老大難”,省定扶貧重點工作村。
“扶貧”的帽子怎么摘?村集體的收入哪里來?農民怎么致富……是擺在博山區(qū)人大代表、博山鎮(zhèn)南中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王公福面前的一道道難題。為了破解發(fā)展難題,王公福以黨建為引領,圍繞產業(yè)促發(fā)展,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。
2014年,該村利用省級扶貧資金30萬元盤活土地57畝發(fā)展獼猴桃種植產業(yè),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,也解決了村里部分閑置勞動力就業(yè)問題。“原先自己出去打零工,一年收入兩三千塊錢。我現在60多歲了,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了,現在村上種了獼猴桃,實行了合作制以后,最起碼在村里桃園里我能常年干活,村里給我開工資,一年能賺個兩三萬元。”種植戶馮延成擦了把額頭上的汗珠。
現在,獼猴桃園的收益逐年增加,從最初的年產值38萬元到如今年均70余萬元,帶動困難村民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。同時,為了延長獼猴桃的“貨柜期”,王公福又在南博山中村建設了800立方米的冷庫,能使獼猴桃的銷售時長延長2個月,充分搶占中秋、國慶市場,每年效益增長遠超10萬元以上。
“以后通過獼猴桃產業(yè),咱再進行深加工,正在聯系客商,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(yè),既解決勞動力又提高獼猴桃的附加值,讓村里的集體經濟有更高提升。”王公福望著眼前的獼猴桃園信心十足。
“給錢給物,不如給個好支部。”王公福說,只有基層黨組織充分發(fā)揮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,農村改革穩(wěn)定發(fā)展才能有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。
“這些年來,我們村一直堅持黨建引領,黨員們積極參加集體黨日教育,堅持‘三會一課’等常態(tài)化措施,提升了黨性修養(yǎng)。”王公福說,他們積極發(fā)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,參與到集體事務管理和集體經濟發(fā)展的工程中。
近年來,該村不斷完善黨員教育管理,同時,強化村內基礎設施建設。以前,河南中心街原來的路面坑坑洼洼,出行很不方便。該村經過提升改造后,鋪設瀝青路面、廣場磚,又修建停車位、安裝路牙石、種植綠化等提高了車輛的安全,美化了鄉(xiāng)村環(huán)境。黨員還定期組織志愿服務活動,走進幸福院等場所進行義務勞動。
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王公福帶領南博山中村“兩委”修建了南博山中村文化廣場,這里依山傍水,綠柳成蔭,傍晚吹來涼風徐徐,不少村民聚集到廣場上健身、納涼。“原來這里是一個大洼,現在建設得可好了,平時帶著小孩出來玩玩,村上的文藝隊也在這里演出,挺好啊。”村民黃立英領著兩個孩子說道。
今天的南博山中村,已蝶變?yōu)榄h(huán)境美、產業(yè)興、人心齊、生活好的和諧鄉(xiāng)村。
(全媒體記者汪利平 通訊員邵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