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,一区二区精品性色,欧美v视频一区二区三区,台湾综合区国产精品

  • <ol id="raxap"><bdo id="raxap"></bdo></ol>
    <tr id="raxap"></tr>
    <s id="raxap"><nobr id="raxap"><ins id="raxap"></ins></nobr></s>
    1. 首頁    山東    國內    社會    教育    旅游    房產    娛樂    企訊    女人    財經    科技    健康    家居  

       

       首頁 > 書畫頻道 > 正文
         

      潘魯生:民間文化的守望者

      2015-06-20 09:09:54  |  來源:大眾日報  |  作者:  |  閱讀:次  字號: T   T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  潘魯生調研鄄城土布。
        編者按 禮樂澤被,斯文在茲。優(yōu)秀齊魯文化底蘊厚重,滋養(yǎng)深遠,山東文化人才燦若星辰,名家輩出。當代文化才俊不讓往哲前賢,萬取一收,了然有通達之識,擇善而為,卓然成一家之言。為貫徹落實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部署要求,加大我省宣傳文化領域高端領軍人才宣傳力度,即日起在大眾日報《大眾文化》周刊推出“文化名家”專欄,對我省全國文化名家暨“四個一批”人才和齊魯文化名家進行集中宣傳報道,讓廣大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些文化名家的先進事跡、突出業(yè)績和重要貢獻,以及他們工作生活中的感人故事,以更好地發(fā)揮他們的引領示范作用,為推動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
      □ 本報通訊員 殷 波
      本報記者 于國鵬

      ◆ 個人介紹 潘魯生,漢族,1962年生,藝術學博士,國家二級教授。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全國政協(xié)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;山東省文聯(lián)主席,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。系中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、中央聯(lián)系的專家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;泰山學者藝術學特聘教授。兼任教育部設計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工藝美術藝委會主任、中國國家畫院院委。
      見到潘魯生時,他剛從課題調研一線回來,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,“城鎮(zhèn)化進程中的民族傳統(tǒng)工藝美術保護與發(fā)展”課題組正在全國9個代表性省份展開摸底調研。據了解,這個課題填補了山東省在藝術學國家重大項目上的立項空白,如潘魯生所說,“希望從文化角度把脈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,在社會文化轉型階段,找到民族傳統(tǒng)工藝美術的復興之路。”
      守護民間文化
      潘魯生說,他研究民間藝術的大背景是在“85藝術新潮”。之前國內美術界的大門是相對封閉的,一夜之間,西方藝術的題材、樣式、語言和表現(xiàn)撲面而來。“在這個東西方文化沖擊的過程中,我在想,中國文化為什么不能具有自己的當代表達?”這期間,潘魯生被借調到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《中國美術史》編輯部當資料員。漸漸地,研究民間藝術成了他欲罷不能的主業(yè)。
      他于1986年將民間美術引入大學課程,在1988年籌建創(chuàng)辦中國民藝博物館,將民藝引入文化教育機制。1996年,完成藝術學博士論文《民藝學論綱》,奠定了我國民藝學學科建設的基礎。1997年,提出了“民間文化生態(tài)保護”命題,呼吁從生態(tài)學意義上保護民間文化。2004年,提出以手藝傳承為主題的“農村文化產業(yè)”概念,深入鄉(xiāng)村進行調研并開展設計轉化服務。2010年,提出建立中國手藝學,展開文獻梳理和一線調研,并結合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研究手藝生存與發(fā)展問題。2012年,提出發(fā)掘儒家文化資源開展設計轉化,實施“設計新六藝計劃”,推進中國設計發(fā)展。2014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,就“城鎮(zhèn)化進程中的民族傳統(tǒng)工藝美術現(xiàn)狀與發(fā)展”開展全國普查調研。
      從八十年代走進田野調研民藝開始,在中國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領域默默堅守了三十多年。他行走在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一線,記錄工藝流程,整理口述檔案,留存影像資料,梳理手藝圖譜,走訪了近30個省市、300多個村落,搶救整理民間美術手工技藝120余項,形成了150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和16萬幅圖片記錄,收藏民藝實物萬余件。
      他致力于民藝理論研究,努力建構中國民藝學的理論架構,提出中國“手藝學”體系,先后出版了《民藝學論綱》、《民間文化生態(tài)調查》、《中國民俗剪紙》、《中國民間美術工藝學》、《中國民藝風采錄》、《手藝農村》、《匠心獨運》、《設計論》、《民藝與設計》等一系列專著,填補了一系列理論空白。
      傳承教育文脈
      此時正是一年畢業(yè)季,今年的工藝美院畢業(yè)生里不乏在德國紅點設計大賽獲獎的佼佼者,作為校長,潘魯生尤其欣慰。他說:“設計首先是文化的表達,我們應把發(fā)展‘中國設計’提高到國家戰(zhàn)略高度,在設計領域實現(xiàn)民族文化的再生、復興和發(fā)展。”
      為此,他堅持在設計教育中傳承文脈,把民藝情懷融入國民教育,不僅把民藝帶入大學課堂,而且積極推動公益教育,創(chuàng)辦中國民藝博物館,將收藏與學術研究成果常年向公眾開放。他推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轉化的教學、科研與創(chuàng)作,一系列作品產生廣泛共鳴,世博會山東館設計的創(chuàng)新成果受到黨中央、國務院表彰。
      潘魯生認為“高等教育不能和社會需求脫節(jié),實踐教學的路子必須堅持”。全面梳理山東文化,他提出了設計“新六藝”計劃,這是一個融資源整合、產業(yè)孵化、人才培養(yǎng)于一體的設計養(yǎng)成計劃,并且建立起傳統(tǒng)文化資源與當代生活空間的銜接點。
      我來說說( 
      來頂一下
      返回首頁
      返回首頁
      上一篇: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入展名單
      下一篇:“孔維克師生作品聯(lián)展”在德州開幕
       
      0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推薦資訊
     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(yè)增收
     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(yè)
      寧陽:持續(xù)壯大林果產業(yè) 多點發(fā)力點亮綠色經濟
      寧陽:持續(xù)壯大林果產
      “青衿致遠”實踐團參觀走訪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
      “青衿致遠”實踐團參
      種下“牧草綠”,治愈“鹽堿白”
      種下“牧草綠”,治愈
       
      欄目最新
      欄目熱門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版權聲明   |   網站簡介   |   網站導航   |   頻道招商   |   聯(lián)系方式   |   友情鏈接
      山東信息港 ingsd.com